福茶之心
茶觉先生,食茶交友。
关注
唐开元福建五州福州(闽县)(福建观察使)建州(建安县)
五代闽国(长乐府)
北宋福建路--福州(提点刑狱使·帅司)建州(转运使·提举常平司·建宁军节度使司)
建茶,建州之茶,古有“建溪官茶天下绝”之赞誉;宋•周绛《西溪丛语》说:“天下之茶建为最,建之北苑又为最;”历唐宋以降数朝千余年来声誉不绝。明末清初,武夷岩茶(乌龙茶类)脱胎于历史上的建茶,从中演化脱颖而许诞生。明•保乔远《闽书》说:“宋时建州之茶名天下,以建安北苑为第一,而今武夷贵矣。”闽北茶谚云:“药不经樟树不灵,茶不过武夷不香。”明•徐勃《茶考》栽:“然山中上气宜茶,环九曲之内,不下数百家,皆以种茶为业,岁所产数十万斤,水浮陆转之四方,而武夷之名,甲于天下矣”。建州(今福建北部之南平地区),为闽江上游的富屯溪和建溪流域,处于举世间名武夷山的东南侧。商周时代先后为”闽濮族”和“闽越族”的先民生息故地。汉建发初年(142年),混淆始置4县,即建安(福建建瓯市)、伏、溪壑纵横,河谷交错其间,四境之内,丛山秀观岭,无不宜茶。主要产区为建溪两岸的武夷山与风凰山;茶树遍布建州、南剑州、邵武军等三府各县,其地即现在的南平地平地区,俗称“闽北”。唐•陆羽《茶经》云:“岭南生福州、建州,往往得之,其味极佳。”其岭(武夷山)东南侧的茶含武夷茶、北苑茶、壑源茶、沙溪茶、延平半岩茶、政和白茶叶之总称,史称建茶或建溪芽。其茶类有绿茶、白茶、乌龙茶(青茶)、红茶等四大类,唐宋时称建茶,即闻北茶叶之总称。宋宣和年间状元黄裳在《茶苑》诗中指出“莫道南芽非北苑,须知山脉是东溪”。明确指出建茶产地范围和地理条件,其时闽北茶均以建茶名闻于世,北苑茶是以地名命名而已。
一、建茶起源于贡茶?
武夷山架壑船棺
贡茶是古代地方官府专门进献给帝王或国君的乡上特产,其起源很早。晋•常璩《华阳国志》载:当武王出兵伐纣(公元前1066年),有许多友帮和庸、蜀、羌、卢、彭、濮八个南方小国率兵来会,把所产之茶,(当时不称茶,或其别称)献给武王“以茶代酒”。当代茶圣吴觉农《四川茶史话•前言》中认为这是极自然的事。建茶起源据《从濮闽向琥王贡茶谈起》一文援引《周礼•职方氏》:“叔熊避难于濮,随其俗,后子分七种,古谓之七闽。”并有汉代经学家郑玄援引《国语•郑语》中:“闽蛮矣”的一句话,以作七闽的注解说“闽为蛮的别种,而七闽乃周所臣服国数也”。按为楚国姓,这就是说古代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称为蛮的南方少数民族。2800多年前的督熊居濮地,尔后才有闽;那么武夷族是濮人的一支。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,包括今天的全部福建,当时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,无统一君长,曾参与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。1979年9月,福建考古工作者对武夷山的“架壑船”,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,船棺制作年代,经碳14测定,距今3620±130年,上限年代早于殷,也就是相当于夏商之际,武夷山区就有先民居住。悬棺无疑为他们的遗物,通过考古学界调查、发掘、考证,确认为商周时代“七闽”的葬俗•其族号为“闽濮族”,武夷山古代传说中的武夷君即其君长。“闽濮族”早于闽越王无诸(公元前340—前110年)统治前八百多年。早期活动在闽北山区的福建上著先民,过的是氏族社会生活,由武夷山下的光泽县“旧二十九都有昂山,'石上有籀文,奇古不可辨。”及光泽上小源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示出来。吴觉农在《四川茶史话•前言》援引《华阳国志》向武王献茶的八个南方国中的“濮”与《八闽通志》、《福建史稿》上的“濮”,正是武夷山船棺葬之族属“闽濮族”,考证相同,史实上符。于是揭开了“武夷茶始于周朝之说、值得研究”。从而证实商周时建茶已和蜀茶一道作为茶而问世了。再者,“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称”指出“武夷茶原属野生,非人力所植,为一老人所发现,切献茶,死为山神,立庙柏之”。武夷古老传说是一位自称武夷君的仙人,奉上天玉帝之命,降临山中,统治群仙。发现了可作药用的茶叶,为百姓疗疾治病,为众民敬服,因而尊为君长。以为神仙。世上本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”,所谓神仙也是凡人,被人们神化而已。宋理学家朱导对神仙作了相对正确的解释:“崇安有山名武夷,相传神仙所居,前世道阻未通,川壅未决之时,夷落所居,而地拓者(武夷君)即共有长。旧记神仙传诡妄不足考信,其君长为避世之士,为众所臣服,而传以为仙也。”商周时的武夷君,不正是“避难于谁古七闽”君长。汉元光年间(约元前130年左右),汉武帝封禅名山,命祭祀官领干鱼祀武夷君,寺观住持以条待客,奉祀官视为神物,取以进献,颇得帝上出识,命以过茶进贡。宋代文学家苏轼凭其生花之妙笔,撰写了“叶嘉传”。借“茶叶嘉美,嘉木生嘉叶”。以嘉叶二字倒置而取名“叶嘉”为其作传。反映建茶在时已闻名于汉宫,寓文史于一炉,赞扬了历史悠久的建茶。